30年前小編還沒出生,但看著父母生活過得那個年代的步行街,還是綠樹成蔭的樣子。
農貿市場還只是簡易的棚,街上都是以自行車為主,汽車很是罕見。
聽年紀大的人說:十字路口邊的郵局,門前一個鑄鐵的郵筒,旁邊一個小腳老奶奶在賣用大米花做的糖,離那大概不遠,由地主家房子改建的五金商店,樓上房檐每年都有燕子來筑巢,倉庫的角落還能拾到古代的銅錢,還有五金商店的后院是一個縣劇團,經常看到小演員練功時被師父打哭。不知那里現在如何。
長春路上的法桐、花壇那里的大牛、跳跳床、海洋球、老電影院的座椅吱吱響……


君山大橋還沒修好的時候,橋邊是沒欄桿的,中間施工不讓過,從橋邊上走,以前那老牛在花壇放著。每到正月,河南影院前面可多刮獎的小販,那些跳跳床和碰碰車,都在河南影院門前。現在的廣電局樓房還是爛尾樓的樣子,好多人上那樓上看十字街的秧歌隊表演。

你還及得這大橋下面掛著的那,石板凸雕的字嗎?
“毛主席萬歲,為人民服務”,還有印象嗎?

10年前的步行街,那時候道路兩旁還有著兩排綠蔭,步行街的街頭和結尾被大象棋給封住了只讓行人和自行車通過,老電影院也早就變成了金源量販,門前還豎著三面旗,還記得嗎?

老子騎牛像被搬走了,從此這里叫做花壇,又叫做噴泉了。小汽車也多了起來,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。
2008年7月24日,一場洪水卻把這條街道的綠蔭拔起,橋梁毀壞,農貿市場也被沖毀,用淤泥和污水把那時候的步行街給封印在我們記憶里了。

新建起來的大橋寬廣又結實,隨著欒川的發展,步行街上的我們也生活的越來越好了,橋寬了,荷包也鼓了。

夏日的晚上大橋的左右,坐滿了乘涼的人,攀談著,嬉笑著,可能也在講著這座橋,這條街的故事。


農貿市場消失在了時代的發展中,期待它的美好,也懷念它的昨天。
收好以前做這里買的那件最喜歡的衣服,它承載了這里的回憶。

無論是青牛像,還是花壇、噴泉。最終都被車輪前進的速度摔倒了身后,成了過往。
還記得這里的我們也還是幸運的,也能用我們的回憶編制出一段共同而又完整的它的故事,這就是它還存在的證明。

時代在發展,欒川也緊跟著時代的腳步飛騰。街面上的汽車越來越多了,說明步行街上的我們越來越富裕了。不甘心卻又不得不把它的使用權,讓步行分給了車流

未來的步行街也許是這樣的把,會更美麗,會更精致,但是也更讓人懷念和回憶。
若干年后,我們還是和老伙計約定好在花壇或是噴泉還是在農貿市場見面時,我們的孩子是否會問“那是哪啊?”
我們又該怎么把這段記憶承載下去啊?